后石坞是碧霞元君修真处,常被人称为“真境”。其古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站在玉皇顶北瞰,在层叠的绿色中搜寻,几处灰色的屋角和铁红色的墙体勾勒出后石坞依托山势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
《岱史》中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卷》云:“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成,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
后石坞元君庙创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有增修。进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蔽于青龙、白虎松下的元君庙大殿,殿为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建筑。西为配殿。再顺台阶而上是在蔚然阁下的吕祖洞。透天门建于一高坡上,下有陡盘。该门是后石坞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建于1596年)。北为正殿三官殿,东配殿是七真殿,西配殿是圣母寝宫楼(又称蔚然阁)。

后石坞石刻有42处,碑完整的12通,残破的5通。石刻在内容上或叙事,或记游,或点景,或抒怀。在书体上,真、草、篆、隶、行无所不备。后石坞的石刻与此处的古建一样,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与自然的交融。如“岱岳钟灵”“松籁云壑”“悬崖积翠”“真境”“玉女修真处”“华盖”等。还有“五夜慧灯山送月,一天仙籁水吟风”“乳窦融融迸石泉,细淙洞口注成川。漫言未是莲花候,四面峰形岂不然”“作出世想”“忘机”等。看泰山石刻,不能就字论字,仅看到内容、用笔、结体、章法、形神如何,而应将它们纳入到周围的景观中去领略其意境。这也是石刻的和谐之美。这一点,在后石坞石刻中体现得较为突出。
乾隆帝、蒋陈锡(巡抚)、王之纲(同知)、钟惺(文学家)、赵弘文(顺治苏松巡按)、王度(清初侍郎,曾在此读书)、赵国麟(乾隆文渊阁大学士)、姚奎(通判)、吕坤(山东参政,文学家)、黄师颜(御史)、吴同春(按察司副使)、王在晋(御史)等都在后石坞留下了千古文章。
赵波平,正高级工程师、泰山文化协会会员,曾主编《泰山故事——景物篇》,参编《泰山石敢当造像》《泰山石刻书外拾锦》《北方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等。
编辑:孙青
审核:聂艳艳